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 ;
【正文】 教育培养出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是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也是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立足点,毋容置疑的是,从小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的训练和创造思维品质的培养,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有深远的意义。
一、创设情景,引发创造性思维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其实创造能力的种子是人人都有的,只是未必有适合的土壤条件使之萌发。教学的关键是要为学生提供这块土壤,让全班学生能在良好的精神状态下积极地思维。
1、创设问题情境,诱发思维
思维起源于问题,在有问题的情境中学习,会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从而积极主动地去思、去想。如:我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先出示“六年级200人,其中三好生30人,三好生占30/200”,“五年级150人,三好生18人,三好生占18/150”,“四年级250人,其中三好生25人,三好生占25/250”,然后问:“你能很快说出三个年级三好生占的比例谁大的呢?你能想个什么好办法,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来吗?”这时教室里炸开了花,学生纷纷议论起来,这一情境激起学生的情趣,炸开了学生的思维之门。
2、营造氛围情境,解放思维束缚
教学中有意识地营造一种明主的、宽松的、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在心情愉快,精神振奋,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容易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创造力。他们无拘无束,畅所欲言,这样他们的创造火花就会不断闪现,时时流露。
二、诱导联想,进行发散思维
联想是创造思维的重要品质之一,他们是思维活动的必然产物,联想不是一般的思维,而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的扩展。新奇的联想,可使问题解决得别开生面,妙趣横生,并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种较好的发散的思维方法。
我在教学中常让学生用旧知识的迁移来完成新知识的认识。如:教学方程时,让学生联想求未知数X;教工程问题时,让学生联想行程问题等。当学生解题出现困难时,我不急于告诉解题方法,而是针对思维的障碍,介绍相似的、相近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展开联想,找出契机,产生灵感,解决问题。通过联想把学生的求知欲与思考引向新的领域,促使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突破思维定势,注重多想思维练习
打破常规的思维定势对于发展创新性思维有着重要意义。教学中由于教材例题的局限和结果要求的统一,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单一化的思路中,使思想僵化,难以转弯。因此,教学中我常常充分开发书上的例题和习题的功能,自编开放性习题,经常从一些条件不充分,过程不确定,结果不为一的习题来训练学生,或变异练习。比如:我出过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肯定的说一加一等于一,你能根据它举出实例说明一加一等于一吗?”这样的问题,按常规思维是不能回答的。在老师启发下学生能说出“一群羊加一群羊还是一群羊。”“两堆粮食放在一起还是一堆粮食。”这样的例子,长期联系,学生思维的窍门就打开了。
四、自编练习
自编习题是技能技巧的运用,是自我评定的一种形式,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实践。我非常重视给予学生这样的实践,从给算式编题,结合图编题,按条件补充问题编题,发展到编一类题目。如:“计算题测试”、“应用题能力测试”、“概念题测试”等等。逐步加大难度。教师及时予以反馈,并给予指导。当发现重复内容时,允许改动,发现能针对自己薄弱环节或教材重难点编题,给予表扬。比如学完乘除法估算后,学生结合生活实践,编了十几类不同素材的习题。(有时间问题、人口问题、行程问题、购物问题等等)。
编题的过程也是学生重新学习的过程,不仅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还要求学生有想象和创新。编题完后,让学生分组相互批评,互相评价。这一过程不仅发现了学生创新能力,也培养了活动能力。
五、培养学生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
创新需要扎实、牢固、结构合理的知识基础。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整理,内化知识,进而形成具有自身思维特点的个性化认知结构的过程。比如:在每堂课的最后留几分钟,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小结,整理所学的内容,梳理所学的知识。在一组例题或一单元相关知识学完后,让学生自编提纲或练习题复习。以复习应用教学为例,新授时引导学生归纳小结一步计算应用题与复合应用题间的发展变化;复习时通过自编题等学习活动,并结合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悟出题目内容变了,而其结构不变。掌握复合应用题的一般解法,并构建了复合应用题的一般结构。这样教学从近期效应看,学生解题思路清晰,且综合运用能力强。从长期效应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构建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理解了知识,再对所学知识进行归并、删除、提取,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这实际上已是一种创新性思维的过程。
对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职能之一,是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忽略的教学内容。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很多,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究。
一、创设情景,引发创造性思维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其实创造能力的种子是人人都有的,只是未必有适合的土壤条件使之萌发。教学的关键是要为学生提供这块土壤,让全班学生能在良好的精神状态下积极地思维。
1、创设问题情境,诱发思维
思维起源于问题,在有问题的情境中学习,会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从而积极主动地去思、去想。如:我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先出示“六年级200人,其中三好生30人,三好生占30/200”,“五年级150人,三好生18人,三好生占18/150”,“四年级250人,其中三好生25人,三好生占25/250”,然后问:“你能很快说出三个年级三好生占的比例谁大的呢?你能想个什么好办法,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来吗?”这时教室里炸开了花,学生纷纷议论起来,这一情境激起学生的情趣,炸开了学生的思维之门。
2、营造氛围情境,解放思维束缚
教学中有意识地营造一种明主的、宽松的、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在心情愉快,精神振奋,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容易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创造力。他们无拘无束,畅所欲言,这样他们的创造火花就会不断闪现,时时流露。
二、诱导联想,进行发散思维
联想是创造思维的重要品质之一,他们是思维活动的必然产物,联想不是一般的思维,而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的扩展。新奇的联想,可使问题解决得别开生面,妙趣横生,并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种较好的发散的思维方法。
我在教学中常让学生用旧知识的迁移来完成新知识的认识。如:教学方程时,让学生联想求未知数X;教工程问题时,让学生联想行程问题等。当学生解题出现困难时,我不急于告诉解题方法,而是针对思维的障碍,介绍相似的、相近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展开联想,找出契机,产生灵感,解决问题。通过联想把学生的求知欲与思考引向新的领域,促使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突破思维定势,注重多想思维练习
打破常规的思维定势对于发展创新性思维有着重要意义。教学中由于教材例题的局限和结果要求的统一,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单一化的思路中,使思想僵化,难以转弯。因此,教学中我常常充分开发书上的例题和习题的功能,自编开放性习题,经常从一些条件不充分,过程不确定,结果不为一的习题来训练学生,或变异练习。比如:我出过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肯定的说一加一等于一,你能根据它举出实例说明一加一等于一吗?”这样的问题,按常规思维是不能回答的。在老师启发下学生能说出“一群羊加一群羊还是一群羊。”“两堆粮食放在一起还是一堆粮食。”这样的例子,长期联系,学生思维的窍门就打开了。
四、自编练习
自编习题是技能技巧的运用,是自我评定的一种形式,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实践。我非常重视给予学生这样的实践,从给算式编题,结合图编题,按条件补充问题编题,发展到编一类题目。如:“计算题测试”、“应用题能力测试”、“概念题测试”等等。逐步加大难度。教师及时予以反馈,并给予指导。当发现重复内容时,允许改动,发现能针对自己薄弱环节或教材重难点编题,给予表扬。比如学完乘除法估算后,学生结合生活实践,编了十几类不同素材的习题。(有时间问题、人口问题、行程问题、购物问题等等)。
编题的过程也是学生重新学习的过程,不仅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还要求学生有想象和创新。编题完后,让学生分组相互批评,互相评价。这一过程不仅发现了学生创新能力,也培养了活动能力。
五、培养学生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
创新需要扎实、牢固、结构合理的知识基础。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整理,内化知识,进而形成具有自身思维特点的个性化认知结构的过程。比如:在每堂课的最后留几分钟,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小结,整理所学的内容,梳理所学的知识。在一组例题或一单元相关知识学完后,让学生自编提纲或练习题复习。以复习应用教学为例,新授时引导学生归纳小结一步计算应用题与复合应用题间的发展变化;复习时通过自编题等学习活动,并结合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悟出题目内容变了,而其结构不变。掌握复合应用题的一般解法,并构建了复合应用题的一般结构。这样教学从近期效应看,学生解题思路清晰,且综合运用能力强。从长期效应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构建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理解了知识,再对所学知识进行归并、删除、提取,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这实际上已是一种创新性思维的过程。
对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职能之一,是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忽略的教学内容。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很多,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究。
- 【发布时间】2019/8/7 20:43:20
- 【点击频次】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