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评价策略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评价策略是教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教学法发生作用的重要辅助手段,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策略。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我们应科学实施教学评价,做到定性定量两结合,积极评价和消极评价并存。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是组织手段和调控策略。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积极的教学评价不仅是教学效果反馈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方式。随着美术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全面的、完善的、重过程、重创新的教学评价机制,越来越具有时代意义。然而,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性的一张图画、一张卷的评价模式,只注重结果,不强调过程的评价观念,明显缺乏科学的认知态度和严谨的多元评价方案,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扼杀了学生创造力、想象力,阻碍了学生潜能的发挥和审美素质的提高,无法激起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甚至会因评价不当而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下面,我结合多年的小学美术教学,谈谈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评价策略。
一、新课标对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要求
新课标是教学的指南,是教师目标追求的方向标。因此,课堂教学中,我们应以新课标精神为准绳,无论是教法的选择还是手段的使用都必须围绕新课标来确定。关于教学评价,新课标是这样要求的:“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他们学习,改进教师的教学。因而,对学生的积极性评价要多于消极性评价,发展性评价要多于静态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要多于终结性评价,从而使学生学会自我认识,学会欣赏他人,建立自信,使评价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动力。”
二、建立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教学中的评价,有多种分类方法,根据描述方式,大抵可分为两种,一种定性评价,一种是定量评价。这两种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较多,作用也很明显。心理学家盖慈说:“没有什么东西更能增加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努力。”这是一种从情感上的评价激励,属于积极评价。在小学阶段,积极评价比消极评价应用较多,实践证明,得分低、评价差的学生容易失去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学习主动性也差。所以,美术课除了通过开展游戏倾向的活动增强课堂趣味外,还要发挥好评价的促进作用,及时在评价过程中树立学生自信心,调动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当然,使用这种激励性的评价方法也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而有所不同。对小学低段的学生主要采用激励赞扬为主的方法,因为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他们容易赞同老师的做法。而到了高段,则应该慎用激励性的评价,应倾向于采用实事求是的方法,该批评的就要批评,不要采用模棱两可的评语,因为他们已基本具备辨别优劣、判断是非的能力。如果评价不良,不但不能发挥作用,反而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影响评价功能的发挥。同时,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目标要小,起点要低。对学生的感情态度、创造性思维、合作精神等行为出现时要及时予以反馈。评价的方法也应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而定,可用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不能量化的部分,可采用描述性评价、课堂激励性评价等多种方式。如对学生美术作业的评价,就可以打分、写评语或根据作业反映的突出优势盖章,如智慧星、技术星、创意星等章,也可按班级或年级举行小型的展览,或建立成长记录袋,或让学生制做作品集等来反映学生多方面的的优势。在美术成绩的评定中,作业也不应是唯一的依据,可以用试卷、作业加其他资料结合在一起进行评定。无论采用哪种形式,评价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客观和恰当的评价结论。要通过评价培养学生能客观的认识自己的习惯,提高他们的反省能力,从而促进他们的学习。同时也应注意,每种评价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也相应存在不足,所以,教师要提高运用各种方法的能力,扬其长、避其短,保证各种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实用性,使评价尽可能的客观公正。
三、注重发展性评价,体现人文关怀
新课标“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不同的发展”,这种要求,本身就体现了进步是不同的,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有效的教学评价,应尊重学生,做到基于学生自身纵向比较的发展性评价,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教育,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跳一跳”,实现他们自身的进步,才是我们教育效果的彰显和人文情怀的实现。美国哈福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力不是一种而是一组。在智力中,个人优点不同,人没有智力高低与好坏之分,只有智力的特点不同。”这一理论告诉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处在相应的同一智力平线上,不同的只是他们的智力特点。正是这种特点的不同,加之后天环境的影响,造成了个体差异的存在。教育上“因材施教”原则告诉我们,有效的教学是针对性强的,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育。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区”,基于起点教学,自然也应基于起点来评价。在实践中,我们应多用激励性评价。抓住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常常将老师的话视为“圣旨”,渴望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表扬是他们共同的心理,他们常常将老师的鼓励性的正面评价视为最权威的、最受鼓励的精神褒奖的特征,我们应注意观察学生的点点进步,捕捉闪光点,要及时表扬。一句真诚的表扬可以打开他思考的闸门,启迪他们智慧,让他们扬起美术学习信心。特别是在美术创作实践中,多一些激励评价,就能让他们增强无限动力。
总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我们应加强教学评价的创新,使之发挥应有作用,能有效激励学生进步,增强美术学习信心和动力。作为一种情感的催发剂,要科学应用,适当的消极评价也是有意义的。也就是说,教学评价应是多元的,积极消极并存是较为理想的。
参考文献:
[1]张梅,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评价[J].教育研究,2016年。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是组织手段和调控策略。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积极的教学评价不仅是教学效果反馈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方式。随着美术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全面的、完善的、重过程、重创新的教学评价机制,越来越具有时代意义。然而,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性的一张图画、一张卷的评价模式,只注重结果,不强调过程的评价观念,明显缺乏科学的认知态度和严谨的多元评价方案,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扼杀了学生创造力、想象力,阻碍了学生潜能的发挥和审美素质的提高,无法激起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甚至会因评价不当而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下面,我结合多年的小学美术教学,谈谈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评价策略。
一、新课标对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要求
新课标是教学的指南,是教师目标追求的方向标。因此,课堂教学中,我们应以新课标精神为准绳,无论是教法的选择还是手段的使用都必须围绕新课标来确定。关于教学评价,新课标是这样要求的:“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他们学习,改进教师的教学。因而,对学生的积极性评价要多于消极性评价,发展性评价要多于静态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要多于终结性评价,从而使学生学会自我认识,学会欣赏他人,建立自信,使评价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动力。”
二、建立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教学中的评价,有多种分类方法,根据描述方式,大抵可分为两种,一种定性评价,一种是定量评价。这两种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较多,作用也很明显。心理学家盖慈说:“没有什么东西更能增加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努力。”这是一种从情感上的评价激励,属于积极评价。在小学阶段,积极评价比消极评价应用较多,实践证明,得分低、评价差的学生容易失去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学习主动性也差。所以,美术课除了通过开展游戏倾向的活动增强课堂趣味外,还要发挥好评价的促进作用,及时在评价过程中树立学生自信心,调动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当然,使用这种激励性的评价方法也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而有所不同。对小学低段的学生主要采用激励赞扬为主的方法,因为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他们容易赞同老师的做法。而到了高段,则应该慎用激励性的评价,应倾向于采用实事求是的方法,该批评的就要批评,不要采用模棱两可的评语,因为他们已基本具备辨别优劣、判断是非的能力。如果评价不良,不但不能发挥作用,反而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影响评价功能的发挥。同时,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目标要小,起点要低。对学生的感情态度、创造性思维、合作精神等行为出现时要及时予以反馈。评价的方法也应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而定,可用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不能量化的部分,可采用描述性评价、课堂激励性评价等多种方式。如对学生美术作业的评价,就可以打分、写评语或根据作业反映的突出优势盖章,如智慧星、技术星、创意星等章,也可按班级或年级举行小型的展览,或建立成长记录袋,或让学生制做作品集等来反映学生多方面的的优势。在美术成绩的评定中,作业也不应是唯一的依据,可以用试卷、作业加其他资料结合在一起进行评定。无论采用哪种形式,评价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客观和恰当的评价结论。要通过评价培养学生能客观的认识自己的习惯,提高他们的反省能力,从而促进他们的学习。同时也应注意,每种评价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也相应存在不足,所以,教师要提高运用各种方法的能力,扬其长、避其短,保证各种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实用性,使评价尽可能的客观公正。
三、注重发展性评价,体现人文关怀
新课标“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不同的发展”,这种要求,本身就体现了进步是不同的,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有效的教学评价,应尊重学生,做到基于学生自身纵向比较的发展性评价,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教育,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跳一跳”,实现他们自身的进步,才是我们教育效果的彰显和人文情怀的实现。美国哈福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力不是一种而是一组。在智力中,个人优点不同,人没有智力高低与好坏之分,只有智力的特点不同。”这一理论告诉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处在相应的同一智力平线上,不同的只是他们的智力特点。正是这种特点的不同,加之后天环境的影响,造成了个体差异的存在。教育上“因材施教”原则告诉我们,有效的教学是针对性强的,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育。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区”,基于起点教学,自然也应基于起点来评价。在实践中,我们应多用激励性评价。抓住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常常将老师的话视为“圣旨”,渴望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表扬是他们共同的心理,他们常常将老师的鼓励性的正面评价视为最权威的、最受鼓励的精神褒奖的特征,我们应注意观察学生的点点进步,捕捉闪光点,要及时表扬。一句真诚的表扬可以打开他思考的闸门,启迪他们智慧,让他们扬起美术学习信心。特别是在美术创作实践中,多一些激励评价,就能让他们增强无限动力。
总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我们应加强教学评价的创新,使之发挥应有作用,能有效激励学生进步,增强美术学习信心和动力。作为一种情感的催发剂,要科学应用,适当的消极评价也是有意义的。也就是说,教学评价应是多元的,积极消极并存是较为理想的。
参考文献:
[1]张梅,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评价[J].教育研究,2016年。
- 【发布时间】2019/5/28 19:46:30
- 【点击频次】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