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定良好家教基础 促进孩子早日成才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牵连着千家万户;教育,关乎着国运兴衰。现代教育已经形成了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社会教育为补充、网络教育为延伸的全方位立体式教育格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们的共同心愿。在互联网时代,随着学生获取知识、获取信息的渠道的日益增多,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的观念、方法、内容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导致家庭教育的效果有着天壤之别。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何奠定良好的家教基础,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促进孩子早日成才,是我们家庭教育必须面对的迫切需要解决好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家教;观念;原则;方法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环境尤其是家庭教育质量的高低,对子女的成才、社会的发展、民族的未来和祖国的兴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共同的心愿。面对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知识、信息的多渠道来源、法制观念的日益深入、孩子的成长与独立,使得我们好多家长空有教子之志,却苦无教子之方。
为了孩子,为了祖国,我们教师不愿意也不应该让这种现象蔓延下去。基于此,本人就就家庭教育的有关问题与家长们共同探讨,以期在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主体、社会教育为补充、网络教育为延伸的全方位立体式教育网络化格局中,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奠定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促进孩子早日成才。
一、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是做好家庭教育的前提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只有在正确的观念指导下,才有成功的实践行为。在我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关于家庭教育的理论和成功的实践案例不胜枚举:《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朱子治家格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一粥一饭当思来自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曾国藩曾留下家训家风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这与我们当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富强”、公民“敬业”的要求相一致,为我们进行家庭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
当然,还有一些观念譬如:“人前教子、枕上教妻”、“棍棒下面出孝子”等陈旧的过时的东西,我们必须批判地继承,辩证地否定,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家长等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依法执教、依法治教,符合孩子成长的规律,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特点,严格要求与赏识教育结合,先进理念和科学方法结合,提高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实现家庭教育的实效性。
二、掌握家庭教育原则,是做好家庭教育的保证
著名教育家赫伯脱曾说:“一个父亲胜于一百个教师。”而康克清也说:“家长们,特别是母亲们,要把教育孩子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光荣任务。”
可是,每个人虽都有做父母的权利,但不见得有做父母的能力。它要求家长们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贯彻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原则,提高和改进家庭教育的方法,掌握教育科学知识,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表明,贯彻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原则,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效果。
1.时效性原则
在家庭教育中,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要与特定的家庭环境气氛、情景相一致相协调,与子女的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既不能过早,也不能太迟,否则就没有教育效果。对刚进入初一的学生来说,最关键的是要做好中小学的过渡与衔接。既不能仍然用小学时期家庭教育的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这显得有点太迟;也不能就马上用严格的初中生的教育方法来教育孩子。
在这里,首先要教育子女转变观念,进行“中学生”的“角色”定位。要让孩子充分认识到,不论自己年龄的大小,既然是进入了初中,就是“中学生”了,就必须定位在中学生的角色上。我们常说干罗十二为宰相。虽然干罗只有十二岁的年龄,但他的角色却是宰相,为人做事就得按宰相的标准来进行。同样的道理,孩子进入中学以后,要教育子女按中学生的行为规范来严格要求自己。
其次,做好养成教育。如《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四十条;《汉源初中学生学习规程》,要求按“预习——听课——复习——作业——检测”等环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再次,对孩子所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与表扬、或对孩子所犯的错误给予否定与批评,都必须及时进行,才能达到教育的时效性效果。
2.全面发展的原则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发展。发展应该是全面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崎形的发展。家庭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培养性教育,难以要求所有的家庭都有一张统一的课程表。而且父母的兴趣、爱好、职业各不相同,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容易产生一种厚此薄彼、片面发展的现象。初一年级的学生,有些学习很好而性情乖戾,有的喜欢劳动而不爱学习,有的身体不好,有的学习偏科等等,大半是上述原因造成的。如果家长长期固守某一方面的训练,而忽视其他,将会大大妨碍孩子的全面发展。
贯彻全面发展的原则,要求我们家长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既要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的提高,又要关注孩子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既要关心其身体健康,又要注意其心理健康。既要求孩子学会学习,更要求孩子学会做人。而“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正是素质教育的四大支柱其中之二。即就是在学习中,也要既注重自然学科如数理化生物等,也要注重社会学科如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等。文科与理科并重,做到学习中的全面发展。就整个家庭教育而言,全面性原则要求教育孩子学会做人,思想品德好;学会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成绩高;学会生存,身体要健康,心理要健全。
我们常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贯彻全面发展的原则,还要在家庭教育中注意不要使孩子长时间停留在某一种活动上,以免造成疲劳和厌倦情绪,减退兴趣。因此对孩子的活动要经常予以调节、变换,对有些活动如看小人书和看电视尤应严加控制,以免损害视力和健康。即使在学习过程中,也应教育孩子注意劳逸结合,合理休息;同时还应注意文科与理科相互交替进行学习;记忆内容与计算内容交叉进行等等。
3.合理满足的原则
在人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会有多种不同的需要。简单的说,可分为物质生活的需要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对物质生活的需要而言,这里主要是指孩子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要。这是家长尽扶养子女的义务而理所当然为孩子提供的最起码的需要。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在这方面大多数家长都能基本满足孩子的需要。
对精神生活的需要而言,主要是指人是有精神需求的。特别指出的是孩子需要父母和其他长辈的抚爱,也需要爱他的长辈和其他人,从而形成了一种牢固的相属关系。孩子的一些不良性格如孤僻、冷漠、多半是因为在家里缺乏父母之爱,使他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如果没有快乐的童年是很难教育的,孩子需要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而正是父母能给予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但是,这时的满足应当是合理的而不是漫无边际的。对子女的一些无理的需求,或超越家庭经济的承载力又无实际意义;或可有可无的事等等。家长则不能满足并讲清理由,让子女养成理智、勤俭等优良品格。
4.言传身教的原则
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模仿他人,首先是从模仿家长开始的。家长的言语、思想、习惯、作风对孩子的影响极大。一般说来,家长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孩子就会受到良好的教育影响;反之,家长言行不正,孩子就会受到不良影响。所以家长应随时检点自己的行为,以身作则,既重言传又重身教,有意识地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给孩子作出表率。
特别提醒的是,家长是特殊的教师,家庭是特殊的课堂。在家里,受到社会规范的约束少了,家长的言行也容易随便。因此,父母的自身修养、言行一致,就显得格外重要了。父母和子女共同生活,一言一行都对子女有耳濡目染的作用。这种作用,往往比起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要强烈的多、深刻得多。(因为家庭是特殊的社会环境、是孩子人生旅途中的第一所课堂,父母是第一任教师。)
人无完人,做父母的也免不了有缺点和错误。如何正确的对待自己的问题,对孩子也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有一位父亲平时比较注意教育孩子,但没有想到自己的吸烟行为给孩子以坏的影响,孩子偷偷地吸烟了。当老师向他反映情况后,他坚决戒烟,并向孩子讲清了吸烟的危害。孩子以后再也不吸烟了。
有的家长不理解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往往在不知不觉中造成不良的后果。曾有这样一对父母,经常口头上要求孩子诚实。一天,母亲起床晚了,担心上班迟到,急躁不安。这时,只听父亲说:“你去就说孩子病了,带孩子去看病,耽误了时间”。孩子在一旁眼睛睁得大的,听得分明。以后,他上学迟到了,便随口向老师说:“我妈妈病了,叫我去买药,来迟了”。父母的一次不良的身教,把多次良好的言教要求完全抵削了。
我国有句古语:“潜移默化,自然使之”,孩子善于模仿,父母要首先严格要求自己,对自己的言行,丝毫不能大意。
5.自我教育的原则
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往往侧重于外在压力,而不注重孩子的自我教育。有的说教不休,严加看管(如浙江省金华市二中的徐力的母亲);有的家长在孩子的童年一味疼爱,一旦孩子成了“小霸王”,则求助棒棍教育。这些措施,决不是什么严格要求,而是家长缺乏修养,束手无策的表现。因此,我们认为决不允许体罚或打骂。有这样一个事例有个8岁的男孩过生日,妈妈和奶奶为他做了一个大大的生日蛋糕,然后请小朋友来家里聚会。那天,妈妈特意铺上了一块新的桌布。小朋友们陆陆续续都来了,这时小男孩对他妈妈说:“奶奶吃饭的时候,手老是颤抖,勺子总放不到嘴里去,会把汤撒到新桌布上,小朋友们会笑话我的。今天是不是不让奶奶和我们同桌吃饭了?”妈妈觉得孩子的要求是非常错误的。但今天是他的生日,小朋友都已到了,怎么办呢?最后,这位母亲果断的决定,“打骂没有必要,但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他对小朋友说:“今天奶奶有点不舒服,所以这次生日宴会取消了。”送走小朋友们后,母亲便对孩子说:“我想今年的生日,你会牢记一辈子的。为什么我们不举行生日宴会了呢?人都有老的时候。你自己仔细想一想。”从此,这个孩子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并且非常尊重他的妈妈和奶奶。这正是孩子自我教育的结果。
自我教育具有良好的效果,孩子用自身的兴趣、愿望、理智、意志去支配自己的行为,这才是最可靠的力量,符合外因相互作用的原理行其事,甚至南辕北辙,削弱或抵消教育效果
6.教育要求相一致的原则
父母在家庭中要有一定的威信才能收到教育的效果。但是威信的树立除了父母自身的良好品德之外,还应注意家庭成员对子女教育要求的一致性,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必须做到协调一致,统一要求,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当父母的在“可以”,“不可以”,“应当”,“不应当”这样的一些问题上取得一致意见,不要在教育孩子时发生矛盾,甚至在孩子面前争吵起来。
要求:①家庭意见一致。如果一个严,一个松,这个管那个护,不仅会抵消教育,造成孩子是非不分,善恶不明,还会使孩子抵制合理的要求,这对孩子的教育是非常不利的。
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一致。家长必须与学校配合,共同教育好孩子。
③家庭教育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相一致。
三、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是做好家庭教育的关键
方法因人而异。本人认为:赏识教育方法为主,辅之以必要的惩戒方法;正面的积极的教育方法(以理服人)为主,反面的消极的教育方法(棍棒教育)为辅。
关键词:家教;观念;原则;方法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环境尤其是家庭教育质量的高低,对子女的成才、社会的发展、民族的未来和祖国的兴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共同的心愿。面对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知识、信息的多渠道来源、法制观念的日益深入、孩子的成长与独立,使得我们好多家长空有教子之志,却苦无教子之方。
为了孩子,为了祖国,我们教师不愿意也不应该让这种现象蔓延下去。基于此,本人就就家庭教育的有关问题与家长们共同探讨,以期在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主体、社会教育为补充、网络教育为延伸的全方位立体式教育网络化格局中,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奠定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促进孩子早日成才。
一、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是做好家庭教育的前提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只有在正确的观念指导下,才有成功的实践行为。在我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关于家庭教育的理论和成功的实践案例不胜枚举:《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朱子治家格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一粥一饭当思来自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曾国藩曾留下家训家风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这与我们当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富强”、公民“敬业”的要求相一致,为我们进行家庭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
当然,还有一些观念譬如:“人前教子、枕上教妻”、“棍棒下面出孝子”等陈旧的过时的东西,我们必须批判地继承,辩证地否定,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家长等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依法执教、依法治教,符合孩子成长的规律,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特点,严格要求与赏识教育结合,先进理念和科学方法结合,提高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实现家庭教育的实效性。
二、掌握家庭教育原则,是做好家庭教育的保证
著名教育家赫伯脱曾说:“一个父亲胜于一百个教师。”而康克清也说:“家长们,特别是母亲们,要把教育孩子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光荣任务。”
可是,每个人虽都有做父母的权利,但不见得有做父母的能力。它要求家长们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贯彻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原则,提高和改进家庭教育的方法,掌握教育科学知识,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表明,贯彻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原则,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效果。
1.时效性原则
在家庭教育中,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要与特定的家庭环境气氛、情景相一致相协调,与子女的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既不能过早,也不能太迟,否则就没有教育效果。对刚进入初一的学生来说,最关键的是要做好中小学的过渡与衔接。既不能仍然用小学时期家庭教育的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这显得有点太迟;也不能就马上用严格的初中生的教育方法来教育孩子。
在这里,首先要教育子女转变观念,进行“中学生”的“角色”定位。要让孩子充分认识到,不论自己年龄的大小,既然是进入了初中,就是“中学生”了,就必须定位在中学生的角色上。我们常说干罗十二为宰相。虽然干罗只有十二岁的年龄,但他的角色却是宰相,为人做事就得按宰相的标准来进行。同样的道理,孩子进入中学以后,要教育子女按中学生的行为规范来严格要求自己。
其次,做好养成教育。如《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四十条;《汉源初中学生学习规程》,要求按“预习——听课——复习——作业——检测”等环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再次,对孩子所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与表扬、或对孩子所犯的错误给予否定与批评,都必须及时进行,才能达到教育的时效性效果。
2.全面发展的原则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发展。发展应该是全面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崎形的发展。家庭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培养性教育,难以要求所有的家庭都有一张统一的课程表。而且父母的兴趣、爱好、职业各不相同,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容易产生一种厚此薄彼、片面发展的现象。初一年级的学生,有些学习很好而性情乖戾,有的喜欢劳动而不爱学习,有的身体不好,有的学习偏科等等,大半是上述原因造成的。如果家长长期固守某一方面的训练,而忽视其他,将会大大妨碍孩子的全面发展。
贯彻全面发展的原则,要求我们家长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既要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的提高,又要关注孩子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既要关心其身体健康,又要注意其心理健康。既要求孩子学会学习,更要求孩子学会做人。而“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正是素质教育的四大支柱其中之二。即就是在学习中,也要既注重自然学科如数理化生物等,也要注重社会学科如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等。文科与理科并重,做到学习中的全面发展。就整个家庭教育而言,全面性原则要求教育孩子学会做人,思想品德好;学会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成绩高;学会生存,身体要健康,心理要健全。
我们常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贯彻全面发展的原则,还要在家庭教育中注意不要使孩子长时间停留在某一种活动上,以免造成疲劳和厌倦情绪,减退兴趣。因此对孩子的活动要经常予以调节、变换,对有些活动如看小人书和看电视尤应严加控制,以免损害视力和健康。即使在学习过程中,也应教育孩子注意劳逸结合,合理休息;同时还应注意文科与理科相互交替进行学习;记忆内容与计算内容交叉进行等等。
3.合理满足的原则
在人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会有多种不同的需要。简单的说,可分为物质生活的需要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对物质生活的需要而言,这里主要是指孩子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要。这是家长尽扶养子女的义务而理所当然为孩子提供的最起码的需要。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在这方面大多数家长都能基本满足孩子的需要。
对精神生活的需要而言,主要是指人是有精神需求的。特别指出的是孩子需要父母和其他长辈的抚爱,也需要爱他的长辈和其他人,从而形成了一种牢固的相属关系。孩子的一些不良性格如孤僻、冷漠、多半是因为在家里缺乏父母之爱,使他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如果没有快乐的童年是很难教育的,孩子需要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而正是父母能给予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但是,这时的满足应当是合理的而不是漫无边际的。对子女的一些无理的需求,或超越家庭经济的承载力又无实际意义;或可有可无的事等等。家长则不能满足并讲清理由,让子女养成理智、勤俭等优良品格。
4.言传身教的原则
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模仿他人,首先是从模仿家长开始的。家长的言语、思想、习惯、作风对孩子的影响极大。一般说来,家长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孩子就会受到良好的教育影响;反之,家长言行不正,孩子就会受到不良影响。所以家长应随时检点自己的行为,以身作则,既重言传又重身教,有意识地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给孩子作出表率。
特别提醒的是,家长是特殊的教师,家庭是特殊的课堂。在家里,受到社会规范的约束少了,家长的言行也容易随便。因此,父母的自身修养、言行一致,就显得格外重要了。父母和子女共同生活,一言一行都对子女有耳濡目染的作用。这种作用,往往比起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要强烈的多、深刻得多。(因为家庭是特殊的社会环境、是孩子人生旅途中的第一所课堂,父母是第一任教师。)
人无完人,做父母的也免不了有缺点和错误。如何正确的对待自己的问题,对孩子也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有一位父亲平时比较注意教育孩子,但没有想到自己的吸烟行为给孩子以坏的影响,孩子偷偷地吸烟了。当老师向他反映情况后,他坚决戒烟,并向孩子讲清了吸烟的危害。孩子以后再也不吸烟了。
有的家长不理解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往往在不知不觉中造成不良的后果。曾有这样一对父母,经常口头上要求孩子诚实。一天,母亲起床晚了,担心上班迟到,急躁不安。这时,只听父亲说:“你去就说孩子病了,带孩子去看病,耽误了时间”。孩子在一旁眼睛睁得大的,听得分明。以后,他上学迟到了,便随口向老师说:“我妈妈病了,叫我去买药,来迟了”。父母的一次不良的身教,把多次良好的言教要求完全抵削了。
我国有句古语:“潜移默化,自然使之”,孩子善于模仿,父母要首先严格要求自己,对自己的言行,丝毫不能大意。
5.自我教育的原则
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往往侧重于外在压力,而不注重孩子的自我教育。有的说教不休,严加看管(如浙江省金华市二中的徐力的母亲);有的家长在孩子的童年一味疼爱,一旦孩子成了“小霸王”,则求助棒棍教育。这些措施,决不是什么严格要求,而是家长缺乏修养,束手无策的表现。因此,我们认为决不允许体罚或打骂。有这样一个事例有个8岁的男孩过生日,妈妈和奶奶为他做了一个大大的生日蛋糕,然后请小朋友来家里聚会。那天,妈妈特意铺上了一块新的桌布。小朋友们陆陆续续都来了,这时小男孩对他妈妈说:“奶奶吃饭的时候,手老是颤抖,勺子总放不到嘴里去,会把汤撒到新桌布上,小朋友们会笑话我的。今天是不是不让奶奶和我们同桌吃饭了?”妈妈觉得孩子的要求是非常错误的。但今天是他的生日,小朋友都已到了,怎么办呢?最后,这位母亲果断的决定,“打骂没有必要,但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他对小朋友说:“今天奶奶有点不舒服,所以这次生日宴会取消了。”送走小朋友们后,母亲便对孩子说:“我想今年的生日,你会牢记一辈子的。为什么我们不举行生日宴会了呢?人都有老的时候。你自己仔细想一想。”从此,这个孩子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并且非常尊重他的妈妈和奶奶。这正是孩子自我教育的结果。
自我教育具有良好的效果,孩子用自身的兴趣、愿望、理智、意志去支配自己的行为,这才是最可靠的力量,符合外因相互作用的原理行其事,甚至南辕北辙,削弱或抵消教育效果
6.教育要求相一致的原则
父母在家庭中要有一定的威信才能收到教育的效果。但是威信的树立除了父母自身的良好品德之外,还应注意家庭成员对子女教育要求的一致性,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必须做到协调一致,统一要求,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当父母的在“可以”,“不可以”,“应当”,“不应当”这样的一些问题上取得一致意见,不要在教育孩子时发生矛盾,甚至在孩子面前争吵起来。
要求:①家庭意见一致。如果一个严,一个松,这个管那个护,不仅会抵消教育,造成孩子是非不分,善恶不明,还会使孩子抵制合理的要求,这对孩子的教育是非常不利的。
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一致。家长必须与学校配合,共同教育好孩子。
③家庭教育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相一致。
三、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是做好家庭教育的关键
方法因人而异。本人认为:赏识教育方法为主,辅之以必要的惩戒方法;正面的积极的教育方法(以理服人)为主,反面的消极的教育方法(棍棒教育)为辅。
- 【发布时间】2019/3/10 19:19:48
- 【点击频次】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