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的方法

 

【作者】 邓晓燕

【机构】 四川省苍溪县石马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主要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能力培养和情感培养。其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最终目标是要教会学生自己读书。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语文的教学质量。
  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
  “直奔中心”的研读方式可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案例一 《桂林山水》一文,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便可感知:
  漓江的水:静、清、绿
  桂林的山:奇、秀、险
  接下来“直奔中心”研读。(创设情景)作者描述了桂林山水的美景天下第一,来表达自己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请选择一处或两处,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为什么写得好?
  自学步骤:
  1、用心读课文,选择自己的一两处,研读后告诉同桌。
  2、仔细读课文,前后两桌小声讨论,交换看法。
  3、全班交流,要求联系课文把自己的感悟说具体,说完整。
  交流:
  生: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不同,作者从感觉上描述漓江水的静,让人陶醉。
  生:作者从视觉上突出漓江水的清,“真清啊”让人惊喜。
  生:作者用形象的比喻突出漓江水“绿”的色彩和“纯”的质地。“无瑕”写水的质地,“翡翠”写水的色彩。“真绿啊”让人赞叹,让人喜爱。
  生: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也不同,一般的山是高高低低,连绵不断,而桂林的山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形态万千,真奇特,令我惊叹。
  生:作者打了两个比方,突出桂林的山“秀”得像竹笋,像屏障。桂林的山“秀”还表现在“色彩明丽,倒映水中”。“真秀啊”是作者心中的赞美,也是我心中的赞美。
  生:作者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表现桂林的山“险”,用“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的感觉,突出山的“险”,“真险啊”太刺激了,我心里有点害怕。
  生:漓江的水“静、清、绿”给人以“柔”的感觉;桂林的山“奇、秀、险”给人以“刚”的气魄。更主要的是山中有水,水中有山;说她“柔”吧,又有山的“阳刚”!说她“刚”吧,又有水的“温柔”。山不孤,有水相伴;水不寂,有山相依。的确如诗如画,天下第一美景。
  教师已感受了作者与读者的共鸣——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这种研读,对内容集中,中心明确的一类课文较适用。
  有效性交流,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建立在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基础上的交流,称为有效交流,否则是无效交流。对于一篇课文的有效交流是随着读书、思考的深入而逐步提高。初步交流文本的主要内容,交流文本的重点所在,发现深入阅读的切入口;交流疑难问题,对于发现的问题要理一理,归一归,重点交流有价值的问题。精读是学生针对文本重点部分的阅读,学生交流内涵丰富的词句理解和表达效果;交流精妙处,妙在哪里;交流作者的表达方法;交流内容空白处的想象。
  案例二 《将相和》中“负荆请罪”:廉颇知道错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来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廉颇怎样向蔺相如请罪,蔺相如怎样迎接。想好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先写下来,再交流。
  这样就体现了“听、说、读、写”都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实践活动。
  案例三 《鸟的天堂》写枝繁叶茂的两个自然段和描绘“百鸟齐飞,万鸟齐鸣”的两个自然段。如果说学生交流读懂了四个自然段的意思,这就属于无效交流。有效交流应该为,头脑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交流画面的目的是为了审美,因为画面色彩美,意境美,活动美,充满了诗情画意,同时也是为了积累和运用语言。
  熟读后交流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交流文本素材和素材的整合的行为;交流对文本独特的见解;交流文本的比喻意义,引申意义和联想意义。真正实现读课文就是使学生的情感、心智都得到发展。
  感悟成语魅力,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凭借文本,走进成语世界。通过具体语言环境,感悟语言情感,可提高学生阅读文本的实效。
  案例四 《再见了,亲人》文中的“雪中送炭”。
  师:谁能说说“雪中送炭”的意思?
  生:“雪中送炭”指在别人寒冷的时候送去温暖。
  生:“雪中送炭”指在他人有困难的时候给予援助,帮助。
  师:学生说出了成语“雪中送炭”的本义和喻义,更应该联系上下文想想志愿军战士遇到了哪些困难,朝鲜妈妈送去了什么?
  生:朝鲜妈妈送去的是打糕,更是慈母般的温暖。
  生:朝鲜妈妈送去的是鼓励和力量,送去的是打胜仗的希望。
  生:朝鲜妈妈送去的还有“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
  这就是学生在文本中感悟到的是朝鲜妈妈,是“雪中送炭”。
  案例五 阅读《将相和》的“完璧归赵”的课堂练习:在“    ”上填成语。
  1、秦王写信给赵王以城换璧,赵王认为去也不好,不去也不好,真有点左右为难。
  2、蔺相如认为去好。他能使璧不白白落在秦王手中,显得胸有成竹。
  3、蔺相如见秦王无心交城,变假说壁上有斑点,轻而易举地把璧要了回来,这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4、蔺相如要秦王举行典礼交换,其实是他的缓兵之计,这样才有时间来个金蝉脱壳。
  由此可见,帮助学生积累和运用成语,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有效方法之一。
  使用“点、评、批、注”,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不动笔墨不读书。平时的勾画评析,圈点批注,学生在文本感悟中经常使用。
  案例六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在“再读品情,渐入佳境”的环节时,教师可创设情景,烟火似锦的春天,无可奈何的离别!试想,当时是怎样的离别场景?学生写下了这样一些批注。
  生:李白端起酒杯,无可奈何地看着孟浩然一步步离开,踏上小船,泪珠悄悄地滴落在酒杯里……
  生:江边,杨柳飞絮,繁花似锦,片片花瓣,随风飘零,落在孟浩然身上,好像要留住这位难舍的朋友,李白用颤抖的手轻轻拂去这多情的花瓣,茫然若失……
  生:望着渐渐远去的帆船,李白一次次站到更高处眺望。然而,帆船终于在水天相接处消失了,只有滚滚长江伴着他的心潮一同澎湃……
  集中在以上这一环节,不是一般意义的动笔,而是一种境界的历练,是一种个性与情感的展现。这样的批注能将思维引向深入,使情感饱满,使人性完善。
  案例六 在《两小儿辩日》的阅读感悟中,有一学生展开了与孔子跨时空的对话:
  孔子先生:请别为“不能决也”难过、惭愧啊!我被你的行为感动了。你践行的正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你无愧于实事求是的老先生!
  学生的语言虽稚气,流露的是真情,实践的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与沟通”。这样的批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目标直接指向学生与文本对话,收获的是感悟,积淀的是语言,增强了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要以学生学习的方式设计教学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价值为取向,变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自主学习,把学生学习的实践性,探究性,合作性贯彻教学始终,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 【发布时间】2019/3/10 19:17:55
  • 【点击频次】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