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回归生活

 

【作者】 安庆春

【机构】 滁州市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回归生活,关注现实生活,要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背景,依据活动、体验、内化的逻辑规律,从学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教学主题。通过生活化的活动和实践,引领学生用心去经历生命的美好艰辛,用心去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用心去感受人生的奋斗与幸福,从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回归生活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生活化教学,就是以目标为导向,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相关的道德问题;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内化为目的,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促进学生道德认识的内化和升华。
  一、回归生活:切入点在哪里
  学生个性的形成过程,是作为主体的“自我”的人的社会化过程,需要外部的灌输和行为塑造来完成,更需要依靠自己的体验、经验来发现“自我”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生活化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引领学生从书本世界走向日常的现实生活,把教育的触角伸向学生的真实内心,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
  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体验道德认识,能否得到现实生活的认同,是学生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的冲突所在,这就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回归生活的根本依据和切入点。从这一点切入,通过展开生活化教学,引发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思考:我应该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使之逐渐在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和善恶观念,自主建构起个性特色的内心道德标准。
  二、回归生活:学生主体地位如何体现
  1.形式和内容的趣味性设计:让孩子在过程中感悟、体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育教学目标,既有明确的显性目标,又有模糊的隐性目标,而学生又具有喜欢新、奇、怪和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的心理特点,这就需要依据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编儿歌,趣说公益广告用语,编童谣,师生共同表演,做游戏,画卡通画,讲童话故事和科幻故事等方法,通过自由、主动、生动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明理,在活动中导行,在活动中发展个性特长。
  如设计《热爱动物》和《保护环境》的教学,可以将两课的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
  首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动物、环境有关的新闻,在课堂上发布。学生在信息交流中得出结论:动物是人类的朋友,爱护动物应该与保护环境紧密地结合起来。
  其次,设计一项调查活动,了解我们现在居住的地球遭到了哪些破坏,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环境,从而把学习活动向课外延伸。学生们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到图书馆、到网上查阅,收集有关的图片。
  再次,指导学生将自己调查的资料以学习小组的形式交流、整理,在搜集、整理、汇报的过程中,学生完成了自悟的过程。同时将这一活动扩展为环保活动,由学生自编小品、小诗,设计宣传板报、小队报,在校园内外宣传保护坏境、热爱动物的意义。
  2.学科之间有机渗透:实现综合性体验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生活化、活动化、综合化的综合性学科,客观上需要结合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进行生活化教学,实现综合性体验。
  如上《团结友爱》一课,数学课正好上到“几加几等于7”,可以设计这样一组练习:
  ①小朋友做游戏,5个做小鸡,1个做老母鸡,1个做老鹰,有几个小朋友在做老鹰抓小鸡游戏?
  ②学习小组原来有5个文明学生,在他们的帮助下,又有两个后进生被评为文明学生,现在这个小组有几个文明学生?
  通过思考练习,既使学生懂得同学之间要一起游戏,一起做好事,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又巩固了数学知识,从而使学生从积极评价中、自己的愉悦情感体验中获得正确的认识。
  三、回归生活:如何艺术化地运用教学方法
  1.教学内容设计:具体、简洁、实际
  把教材内容由大变小、化繁为简、变虚为实地进行处理,将抽象的道理用浅显通俗的形式使之更形象化,引导学生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如:《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一课,是用古人陈正之、苏秦、孙敬……刻苦学习故事作为教材内容的,与我们现代的生活实际已经有较远距离,这就需要补充本地、本班刻苦学习的优秀事例。
  2.教学目标设计:激发兴趣、涵养情感、激发求知欲和参与意识
  把情感作为贯穿课堂的基本线索,具体地变换信息刺激的内容、形式和强度。如在导入新课时,可创设与主题相对应的游戏活动、实物演示、智力竞赛、猜谜语等趣味性活动,从相关的直观情景导入,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感染下进入课文意境;在明理阶段,可利用幻灯、实验、图画、故事、游戏、语言等教学形式,精心设计出趣味横生的情境,让学生从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激活学生的想象力,感悟新观点的内涵。
  3.教学过程设计:情景再现——体验领悟——内化升华
  教学向学生的生活领域拓展、延伸,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特定环境中进行探索,自主地运用所学知识推理、判断,尝试独立地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进而生成为一种自我意识,形成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如教学《当老师不在的时候》一课,可以特意离开教室一会儿,让大家自习。上课了,学生有做作业的、画画的、看书的、讲笑话的、做游戏的,等等。然后走进教室让学生自我评判:当老师不在的时候,我在干什么?对不对?谁在干什么,值得我们学习?谁还需要改正?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剖析。
  4.课外实践活动设计:注重情境训练
  尤其要善于借助特定的情境进行行为训练,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强化行为养成。如二年级的《学会过马路》,可以用儿歌配合进行“安全过马路”的行为训练:“横道线内过马路,先看左、后看右,红灯停、绿灯行,看清车辆才可走。”用琅琅上口的儿歌形式配合训练,有利于学生接受,并在行动中经常对照。
  总之,生活化的活动和实践是学生认知发展的关键,学生只有在环境中活动,才能触摸世界、感知万物,才能实现认知结构的完善与发展。通过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活动、体验、内化,才能促使其道德认识的深化,并以此来指导、规范和约束自己的道德行为。
  • 【发布时间】2018/12/4 19:18:40
  • 【点击频次】1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