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建构有形的“数” 培养无声的“感”

 

【作者】 宋 健

【机构】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七小学

【摘要】 数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建立、积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主动地参与,积极思考,给学生感知的机会,才能让学生正确、全面认识数,形成良好的数学感觉。

【关键词】 建立数感;发展;体验;潜移默化;
【正文】什么是数感?球员打球有球感,歌手唱歌有乐感,学生学习语文有预感,其实学习数学也要有数感。所谓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数感是一个人数学素养的重要成分,所谓“数感”是指学生对数的敏锐,精确丰富的感悟,数感的建立水平是学生个体数学素养水平的重要标志。笔者发现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让学生建立与培养数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在数概念的认识过程中建立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通过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学生学习数学不只是学习数学的事实,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数和运算的实际意义;用数及其关系表达和交流信息,用数学的观点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数概念教学的重要教学目的应是以学生对数概念的认知为载体,通过数概念的教学活动使学生逐步建立数感,从一开始接触数字孩子们就已经在寻找数字之间的联系,这些联系能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而这种灵活性正是形成数感的特征。
  在各年级“数的认识”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联系实际,先观察后说一说,如教学“0”的认识时,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在哪些地方见过“0”,学生打开思路滔滔不绝:在尺子刻度从“0”开始,温度计上有0刻度,电话号码,车牌号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考试成绩可以是0,海拔高度可以是0,0度是水结冰的温度………又如观察一张纸的厚度,再观察10张、20张、30张(一个笔记本)、50张(一本口算册)有多厚然后拿出1000张纸,让他们观察有多厚,学生凭借已有生活经验的观察不但体会了数的含义而且又建立了数感。
  二、在加强估算意识的解决过程中发展数感
  新课程标准建议:要重视学生的口算,对学生的估算能力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用多种计算方法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计量单位后,组织学生实题练习,设定一些带有估算的题目。一根跳绳长约(),讲台的长约(),一袋重4(),一支铅笔长20()等。对数据的提取及加工,能反应出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数感;对运算结果的大致估算,并符合常理地解释这样的估算的原因也能反映出学生的数感。又如:在新课之前说说在实际生活中哪些情况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只要计算出大概结果就可以了(如超市购物带钱、自己的身高、学校有多少学生等等)。妈妈带100元买了3样物品,热水瓶28元,烧2水壶43元,水杯24元,100元钱够吗?分析题意后,了解到只要求出这三种物品大约需要多少元钱和100比较就可以了,并全班交流估算方法一一展示归纳如下:
  (1)    28  43  24
  30+40+25=95 元
      95元<100元 够
  (2)   28   43  24
  30+40+20=90元
       90元<100元 够
  (3)   28   43   24
  30 + 45 + 25=100元
     100元=100元  够
  通过学生亲自推导估算的过程,展示不同估算方法,理解估算结果不是唯一的,初步体会估算多样化,在平时计算前对结果进行精确估算方法,使可以使学生合理灵活的应用多种方法去思考问题,在计算后对结果进行估算,可以使学生获得一种最有价值的检验结果的方法,所以估算能力是现代化生活的需要,是衡量人们数感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培养数感还需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对结果进行合理解释,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感。
  三、在实际活动的操作过程中体验数感
  “数感” 不是通过传授能得到培养的,它是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感受、有所领悟而产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获得对数的敏感性,让学生体会到“数”就在身边,感受到“数”趣味和作用,对“数”产生亲切感。
  例如认识11-20各数,请学生抓一把小棒,问能一眼看出是几根吗?小学生有困难追问:想个办法就能一眼看出来了,只有数出10根,用绳扎成一捆这样就能一眼看出有多少根了,从而认识十位和个位的区别,理解数位的意义培养了学生数感。
  又如在教学中的一位老师在教学“乘法认识”一课,为了让学生理解同数相加,让学生在课堂上用小棒的操作活动,有的学生是一根一根的数。数了30次,有的学生是2根2根的数数了15次,有的是5根5根的数数了6次,有的是6根6根的数数了5次,有的10根10根的数数了3次,在此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就写加法算式:2+2+2+2+2+2+2+2+2+2+2+2+2+2+2=30,  5+5+5+5+5+5=30 , 6+6+6+6+6=30, 10+10+10=30。这样学生有了充分理解与感知后,让他们说一说每次数的根数与数的次数有什么关系,然后就很容易发现每次数的根数越少,数的次数就越多;每次数的根数越多,数的次数就越少,这样学生的数感就在数小棒棒过程中形成了。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充分理解与感受知识,这样他们的数感才能在操作活动中逐渐形成。
  综上所述,“数学源于生活,又寓于生活” 数感建立是来自于生活,只有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加以应用才能得到升华,同时良好的数感可以帮助学生深化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从而过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数感说到底是一种心智活动,它存在于人头脑之中,是一种高级智力活动,数感的形成是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时间逐步培养,把培养学生数感落到实处,让数学跟着“感觉”走。
  • 【发布时间】2018/6/2 11:10:43
  • 【点击频次】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