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作者】 薛可文

【机构】 山东省青州市王府街道莲花盆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实行新课改后,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语文教师的一个共同的难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小学语文教学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有趣味性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畸变为一种应试训练。在目前语文教学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教师是知识的“信息源”,“真理”的传播者,学生则是“知识的容器”、“被填的鸭子”,没有充分独立思考、学习的机会,更不用说有什么兴趣了。课堂的中心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因此课堂教学必须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天地。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先决条件应该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活”起来,即不呆板,不被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那怎样才能是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呢?下面就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要“活”起来
  1.转变教学观念,体现新的教学理念。教师首先要转变师生关系,要变板着面孔上课为带着微笑的面孔上课,要和学生讲平等、民主,为学生提供一个和蔼可亲的课堂气氛。教师目光所到处,会让学生感到自己备受关注。其次,要变以“教师为本”为以“学生为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把自己定位为导演、组织者、促进者、启发者、帮助者和激励者。这点尤其适合阅读教学,学生的力量大于老师一人的力量,你会惊奇地发现学生知识面如此宽广。
  2.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活兴趣,激发求知欲。教师若不运用多种形式激活课堂,那么课堂便是一团死水。学生没有参与活动,学生的思维也不会活起来,学生所学的和所掌握的无非是教师“灌”进的,而不是学生自己通过语言实践习得的。所以教师要运用多种手段,如运用多媒体、图片、简笔画等让学生的眼睛“活”起来,进而口动起来。教师也可以通过讲故事、笑话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3.活用教材,整活教材内容。教材的内容有限,各单元内容具有独立性,内容较为单一,但是教师若对教材进行整合,把相关联的内容进行整合起来,那么教学内容就更丰富,教学活动更容易开展。
  二、要让学生“活”起来
  1、巧设民主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想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首先就要教师以微笑的面容、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去感化学生、亲近学生。并且教师还要善待学生,当学生出错时,老师不训斥,不惩罚,要耐心指导,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应给予及时地肯定,并鼓励他们。如:我在教学时,将自己也列为学习的一员,与学生们一起操作,一起讨论。对表现出色的学生以“你真行!”、“你真棒!”、“你很好!”等来表扬他们,对学困生不厌恶、不指责。更是耐心地指导他们、鼓励他们。常鼓励他们说“你能行!好好想一想,慢慢来”等。使他们感到老师和他们一起动脑,一起学习。这样就慢慢地打消了学生对老师的惧怕和隔阂的心理,于是在轻松愉快地合作学习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2、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动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干。学生只要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促使各种感官,共同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兴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太土,而这种态度就会带来疲倦。”如此看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让课堂教学“活”起来。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生活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初中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会产生逆反心理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特级教师于漪在谈教学体会时说:“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上高高升起。”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确立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如我在教学生朗读《可爱的草塘》课文时,让学生先看看课文,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挑逗起来了。朗读之后,教师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或表扬、或指导、或听范读后再读,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向前迈进了一步。
  3、提供参与机会,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能表现自我。一位教师在教学《雨点》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充分体悟课文情境,感受文章所描摹的生活场景。他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组织学生自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如“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并在小组内讨论,通过讨论,教师认为学生对“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还比较抽象,他又组织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体会。在动作表演中,他发现一些学生表演动作不到位,动作太僵硬,不自然,表情不丰富,他又通过评议来引导学生重新体会。一节课,学生始终在他自然顺畅的导引之下,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实现重点训练项目人人都有参与机会。每一名学生都参与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并以此为契入口,突破了本课的学习难点,顺利的完成了学习目标,课堂也一改沉闷的局面,学生在课堂上也“活”了起来。
  总之,新课程指导我们,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学生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我们必须把课堂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充分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掌握,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兴趣、知识、经验、思维参与学习活动,并成为教学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把新课程理念带进课堂,真正实现课堂教学新突破,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充满生机,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加充满活力。
  • 【发布时间】2018/12/4 19:42:36
  • 【点击频次】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