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能力培养

 

【作者】 杨春英

【机构】 山东省青州市王府街道赵河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和教学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师越来越意识到朗读对于语文学习

的重要作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常会把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作为对学生每一次

朗读活动的具体要求。特别是在有感情朗读方面,一些教市提出或(高课文内容感悟书

建技巧运用来进行指导。要使学生在明请课文时真正做到正确,微利,有感情,并逐

“成朗读能力,仅仅依靠示范或技巧方面的指导是不够的。朗读是一项综合性的调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一个综合性的过程,不仅涉及阅读故学,而且涉及识字教学和口语乐训练等诸多方面。”首先,读得“正确”就要以必要的识字量和正确的普通话语音为基础。在心理学关L重汉语阅读的研究中,常常有将语文教育领域所认为的一些“识子“表现来代表汉语侧读的情况。此外,关于阅读能万与儿量漫享音、形、义联结的研究发现,汉学的音形联系和形义联系对阅读水平有明显影响,而音义联系对阅读水平没有明显影响。这说明了识字,即将汉字的形、音、义建立联系的过程,对于阅读有重要意义,而以培养朗读能力为目标的朗读教学又是阅读教字的重易组成部分。特别是汉字的音形联察,郎见学形能正确读音,对朗读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根据阅读与识字之间的上述密切联系。过多依靠范读来指导学生朗读可能不是很恰当。特别是对低年级、识字量比较少的学生,教师示范性的朗读很可能只被学生用作理解课文的手段,即通过听来理解课文内容,一方面,这可能强化汉字的音义联系,对于形成朗读能力所需的形音联系则可能有抑制作用;另一方面,学生可能只关注老师读的内容,而忽略老师试图示范的朗读技巧。从这个意义上.低年级的朗读和识字载学具有一些重叠的成分,识字中的单字认读要与词语、句子,甚至句段的认读结合。读“正确”还有一层含义,即正确地断句.不能读破句。这主要表现在停顿和气息

的一些处理上。学生的口语经验已经使他们对句子结构和语句节奏等形成了一些感性知识。他们在逐字朗读的过程中既可以监控

和调节自己对停顿等方面的处理,也可以借助听境判断所读句子的结构。而后者是学生分析和理解书面语句的必要环节,先前必须经由口语和听觉才能进行的语句分析和理解,为直接通过视觉信号加工而进行默读理其次,流利地朗读应该主要是对朗读的

速度和流畅性方面的要求。这涉及到相关认知加工过程的速度、敏捷性,发音器官的动作控制,以及对所读材料的熟悉程度。“熟读成诵”可以算是这方面的一个经验依据。学生要能读得流利,必须对所读的材料非常熟悉,而且能恰当地运用和控制呼吸及发音器要达到对所读的材料非常熟悉,一个必要的条件是对该材料有多次的感知和认知加工。照顾到学生的认知特点,简单的重复练习(多读几遍)非但难以取得明显效果,而且可能影响他们的读书兴趣。那么要使朗读达到流利的状态,读者就需要以多种方式来增加对所读材料的感知,包括分析其语言特点、围绕课文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借助插图或其他形象化的资源辅助理解和记忆,以读得流利应该符合我国传统语文教育关于读的基本要求,那就是“眼到、口到、心到”,需要学生对自己的眼、口、耳、脑进行协调配合。这与小孩子那种“有口无心”式的唱读是有区别的。后者常常表现为能以比较快的速度和正确的读音“唱”出全文的文字,但对自己在“唱”什么却缺乏必要的知觉和监

控。甚至被打断后就不知道自己读到哪里再次,有感情地朗读除了涉及前文所述的阅读理解、语音表达技巧外,还与口语交

际有密切联系。读出“感情”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感情的主体和内涵,如文中某个角

色的某种感情;作者的感情;读者的感情,等等。这要求读者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感情。

二是感情的表达方式,即怎样运用常见情绪情感的语言表达方式把所理解的感情表现

此外,朗读还是一种特殊的口语表达形式,也是一种读书的方式。朗读通常包含两

个要素,一是声音响亮(“朗”),二是“依照文字念”(“读”)。合起来可以理解为以响亮的声地读书?从口语交际的角度,声音响亮地

表达应该只适用于有限的情境,一般是面向很多人或者要对一个距离自己比较远的人

讲话时。从这个意义上,不考虑场合地提出朗读的要求是不合适的。正如本文开头提到

的第三个实践问题,即使教师没有明确说“朗读”这个词,实际也是向学生提出了朗读

作为一种读书的方式,朗读只是在工作方式上与默读有所区别,即一个出声一个不

出声。但它们的目的都是一样,即通过读来疏通文字、理解和记忆文章要义。因此,朗读

训练应该不只是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朗读文章的能力,还要教会学生在需要的时候凭借

朗读这种方式来帮助理解文章。例如,在要求学生朗读(或默读)的同时提出明确的理

解性或鉴赏性的问题,由此提示学生朗读不仅仅要读准字音,读顺语句,而且要进行相

还有一种实践中比较少见但很重要的做法是,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对不同的阅

读方式进行一些对比,分析它们各自适宜的文本特点。儿童的语言有一个从外部语言向

内部语言转化的过程。进入学龄期之后,儿童的语言已基本实现了这种转化。但即使是

成年人,在遇到不熟悉的阅读材料或者非常困难的问题情境时,也常常出现自言自语这

种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转化的过渡形式。这被解释为一种“出声的思维”。对于经验和知

识贫乏的低年级学生而言,朗读的过程也可以成为一种“出声思维”的过程,帮助他们对

文字和语句进行理解和记忆。对已经掌握默读技巧的中、高年段学生乃至成人而言,当

遇到不熟悉或内容复杂的文章或段落,或因为理解困难而无法集中注意的时候,他们还

是需要通过朗读,借助声音和听觉来帮助自已集中注意和进行有效的思考。

总之,朗读不仅仅是阅读教学的一项目标。朗读能力的形成与识字教学、口语交

际训练,以及阅读教学中的阅读方式、读书方法等均有密切的联系。对学生的朗读要求

和指导不能停留于通过简单的模仿和低水

平地重复读来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指导需要兼顾自主感悟和对朗读技巧的

理性分析,还需要联系语文课程和教学的其响亮地读书?我们在为谁而大他相关领域做整体设计和实施。

 

 

  • 【发布时间】2015/8/10
  • 【点击频次】728